古代官職超有趣!丞相到底管什麼? | 科舉考上了能做什麼官?一次看懂 | 太監其實有分等級?揭密宮廷職位

中國古代官職制度可是相當複雜的系統,從中央到地方,每個職位都有其獨特的職責與地位。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些有趣的官職,讓你了解古人上班都在忙些什麼!

說到古代官職,最讓人頭痛的莫過於那些聽起來很文雅卻不知道在幹嘛的名稱。比如「太子洗馬」可不是幫太子洗馬的,而是東宮屬官,負責輔佐太子處理文書;「冏卿」這個聽起來像綽號的官職,其實是太僕寺卿的別稱,專門管皇帝的車馬儀仗。這些官名常常讓現代人看得一頭霧水,但在當時可是相當重要的職位呢。

古代官員的等級制度也很講究,從一品到九品,每個品級都有對應的待遇和權力。我們用表格來看看幾個常見官職的品級:

官職名稱 品級 主要職責
丞相 正一品 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尚書令 從一品 掌管六部,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
知府 正四品 管理一府之地的行政司法
縣令 正七品 負責一縣的全面事務

地方官制也很有意思,像現在的北京市長,在古代大概相當於順天府尹,負責京城及周邊地區的治理。而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這些官職,分別掌管民政和司法,有點像現在的省長和高等法院院長。每個朝代官制都有些變化,比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內閣制,都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政治特色。

說到特殊官職,不能不提「祭酒」。這個聽起來像在倒酒的官職,其實是國子監的主管,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大學校長,負責全國最高學府的教育工作。還有「鴻臚寺卿」,專門負責外交事務,接待各國使節,可以說是古代的外交部長。這些官職名稱雖然古雅,但工作內容跟現代某些職位其實很相似。

中國古代官職

中國古代官職到底是怎麼分等級的?一文看懂九品中正制,這個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實行的選官制度,影響了後世幾百年的官僚體系運作。說到九品中正制,其實就是將官員分成九個等級,每個等級還有正、從之分,總共十八個階層,聽起來很複雜對吧?但其實就跟現在公務員分職等差不多概念啦,只是古代更看重家世背景就是了。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這個制度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設立了「中正官」來評定人才,他們會根據家世、品德、才能來打分數,然後決定你要從哪個品級開始當官。不過到了後期,家世背景越來越重要,變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狀況,窮人家的小孩很難出頭天啊!

來看看具體的九品分級表:

品級 官職舉例 備註
正一品 丞相、太師 最高級別,皇帝的心腹
從一品 尚書令、大將軍 朝廷重臣
正二品 六部尚書 主管朝廷重要部門
從二品 侍郎、都督 部門副手或地方大員
正三品 刺史、太常卿 地方行政長官
從三品 光祿大夫 榮譽職位居多
正四品 太守、中郎將 地方中級官員
從四品 縣令、校尉 基層主管
正五品至從九品 各種小官 基層辦事人員

從表格可以看出來,官位越高權力越大,但相對的名額也越少。而且每個品級的待遇差很多,像是俸祿、宅邸、服飾都有嚴格規定,連上朝站的位置都不一樣,古代人真的很講究這些細節耶!

這個制度雖然後來被科舉取代,但它確立了官僚體系的等級觀念,影響很深遠。比如現在我們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就是從這裡來的,七品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小的官了。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朝代的九品制會有些微調整,像唐朝和宋朝的官制就不完全一樣喔!

丞相、尚書、侍郎…這些古代大官到底管什麼?每次看古裝劇都會聽到這些官名,但實際職掌卻讓人霧煞煞。其實這些官職就像現在的內閣部長,只是分工更細膩,而且隨著朝代不同權力還會變來變去呢!

先說最常聽到的丞相,根本就是古代CEO啊!秦漢時期權力超大,直接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等於現在的行政院長加總統府秘書長。不過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後,這個職位就消失囉。尚書聽起來很威,最早是掌管文書的小官,後來變成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的頭頭,相當於現在的部長級人物。唐朝的尚書省更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權力僅次於皇帝。

至於侍郎就更有趣了,其實是尚書的副手,大概像現在的政務次長。但要注意的是,明清時期侍郎地位提升,有時比地方巡撫還大呢!另外像九卿這種稱呼,指的是中央九個重要部門首長,包含太常寺卿(管祭祀)、光祿寺卿(管皇室伙食)這些聽起來很特別的職位。

古代官職 對應現代職位 主要職掌
丞相 行政院長 總理朝政、百官之首
尚書 部長 分管六部行政事務
侍郎 政務次長 輔助尚書處理部務
九卿 部會首長 掌管禮儀、司法、皇室事務等

這些官制最複雜的是常常「同名不同權」,像宋朝的宰相其實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明朝內閣大學士雖然沒有丞相名號,卻行使丞相職權。另外要注意的是,清朝的軍機大臣雖然品級不高,但因為能直接面聖,權力反而比很多一品大員還大呢!

中國古代官職

為什麼古代官員要分『文官』和『武官』?差別在哪?

古代朝廷把官員分成文官和武官可不是隨便分分的,這背後其實有很深的考量。簡單來說就是「專業分工」的概念,畢竟治理國家和帶兵打仗需要的技能完全不同啊!文官主要負責處理政務、制定政策這些腦力活,武官則是專精軍事訓練、邊防作戰這些體力活,兩者各司其職才能讓國家運作更順暢。

文官和武官的具體差別

先來看個簡單對照表就一目了然啦:

類別 主要工作內容 晉升管道 代表性官職
文官 稅收、司法、教育、文書處理 科舉考試 尚書、侍郎、知府
武官 練兵、作戰、城防、武器管理 軍功或世襲 將軍、總兵、千戶

文官體系最重視的就是「科舉」這條路,從唐朝開始讀書人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他們要熟讀四書五經,寫得一手好文章,通過層層考試才能當官。處理的也都是些很文縐縐的工作,像是擬定政策、審理案件、管理戶籍這些。而且文官通常看不起武官,覺得他們只會打打殺殺沒文化。

武官就完全不同啦!他們多半是軍旅出身,有些是世襲的將門之後,有些是靠實戰累積軍功升上來的。每天不是在練兵就是在研究兵法,隨時準備上戰場。明朝的戚繼光就是典型例子,他改良的鴛鴦陣法讓倭寇聞風喪膽。不過武官在朝廷地位通常比文官低,除非是戰功特別顯赫的那種。

這種分工方式其實滿合理的,畢竟讓一個整天讀聖賢書的文官去帶兵打仗,或是叫一個粗獷的武將來審理案件,怎麼想都不太對勁吧?而且兩邊互相制衡也能避免權力過度集中,算是古人智慧的展現啦!

目錄 為什麼古代官員要分『文官』和『武官』?差別在哪? 文官和武官的具體差別 中國古代官職制度可是相當複雜的系…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