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真相大公開 | 這句話背後藏了什麼秘密? | 為什麼節目都要加這句?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意思」這句話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新聞報導或談話性節目結束時,總會冷不防地跳出這行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主持人前面講了半小時都只是在「個人意見」嗎?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越來越常見的免責聲明背後的門道。

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在傳統媒體時代就有的慣例,主要是為了區分「個人觀點」和「機構立場」。不過現在連網紅拍片、直播主開講也開始學著加這句,就顯得特別有意思。下面整理幾個常見會看到這句話的場合:

場合類型 為什麼要加這句話 觀眾常見反應
新聞談話節目 來賓發言可能與電視台立場衝突 「啊所以剛剛是在講心酸的?」
網路直播 避免被網友截圖斷章取義 「現在才說太晚了吧」
政論節目 主持人辛辣言論需要免責 「根本是免死金牌」
企業聲明 高層受訪時個人看法 「公司內部沒喬好?」

仔細想想,這句話其實充滿台灣特色。在國外雖然也有類似的免責聲明,但通常會用更正式的法律用語,像是”Views expressed are solely those of the speaker”之類的。台灣這種直白的說法反而帶著某種「先講先贏」的趣味,既表明了立場又留了後路,根本是語言藝術的極致表現。

有些節目甚至把這句話玩出新高度,像是故意用超快語速念完,或是搭配誇張的字卡特效。這反而讓免責聲明本身成了節目記憶點,觀眾就算忘了內容也記得最後那個浮誇的免責畫面。不過話說回來,當免責聲明變得比節目內容還有存在感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思考一下最初的用意了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意思

1. 為什麼節目最後總要説『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這個問題其實跟台灣媒體生態和法律規範有很大關係。每次看政論節目或談話性節目,最後都會聽到這句免責聲明,感覺都快變成口頭禪了。但你知道嗎?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背後可是有實際作用的喔!


先來講講法律層面。根據台灣《衛星廣播電視法》第45條規定,節目內容如果涉及個人意見或評論,電視台必須明確標示「不代表本台立場」。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區分「事實報導」和「個人觀點」,避免觀眾誤會電視台在帶風向。簡單來說,就是主持人或來賓講的話可能是他自己的看法,電視台只是提供平台,不背書這些內容。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再來看看實務上的考量。現在台灣媒體環境這麼多元,各家電視台都有自己的立場和風格。如果每個來賓的發言都要電視台負責,那製作單位可能會瘋掉吧!尤其是一些比較辛辣的政治評論,電視台當然要先劃清界線啊。而且你知道嗎?有些來賓講話真的很衝,電視台不加這句免責聲明,可能天天都要被告。

情境 為什麼需要免責聲明 實際案例
政治評論 避免被認為電視台偏袒特定政黨 某名嘴批評執政黨政策
社會議題 防止激進言論引發爭議 來賓對死刑存廢發表激烈言論
商業報導 規避投資建議的法律責任 分析師推薦特定股票

其實這種免責聲明在國際上也很常見,像是CNN、BBC這些國際媒體也都有類似的做法。不過台灣特別愛用這句,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談話性節目真的太多了,而且來賓一個比一個敢講。有時候看節目,來賓講得口沫橫飛,最後突然來這句免責聲明,還真的會讓人會心一笑呢!

說到這個,你有沒有發現現在連YouTube影片也開始學這招?很多創作者會在影片說明欄加註「以上言論不代表YouTube立場」。看來這種免責文化已經從傳統媒體蔓延到新媒體了。不過說真的,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清楚區分「誰在講話」和「誰該負責」確實蠻重要的,至少讓觀眾知道這些話的出處到底是個人還是媒體機構。

2. 電視台何時開始用『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這句話?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的,記得小時候看新聞都沒聽過這句話,現在幾乎每家電視台都會加註。根據查到的資料,這種免責聲明大約是在2000年代初期開始普及的,主要是因為政治立場鮮明的call-in節目變多,電視台為了避免被觀眾誤會是官方立場,才開始加上這段話。

台灣媒體環境變化蠻大的,早期的老三台時代節目內容比較保守,不太需要這種免責聲明。但隨著有線電視開放,各種談話性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特別是在2004年總統大選前後,政治類節目暴增,各家電視台為了自保,就開始在節目結束時加上這段話。有趣的是,現在連一些綜藝節目或美食節目也會加註,變成了一種行業慣例。


這裡整理幾個關鍵時間點:

時期 媒體環境變化 免責聲明使用狀況
1990年代 老三台為主,節目內容保守 幾乎沒有使用
2000-2004 有線電視蓬勃發展,政治節目增加 開始零星出現
2004年後 選舉熱潮帶動政論節目 普遍使用
2010年後 網路媒體興起 成為行業標準

說到這個,記得以前看《2100全民開講》這類節目時,主持人常常會突然變得很激動,然後畫面就會跳出這段文字,小時候還以為是電視壞掉了。現在想想,電視台也是蠻辛苦的,要平衡收視率和法律風險。不過這種聲明到底有沒有法律效力,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啦,畢竟觀眾常常還是會把來賓言論和電視台畫上等號。

這種現象也反映台灣媒體環境的特殊性,在國外雖然也有類似的免責聲明,但不會像台灣這樣幾乎每檔節目都要加註。可能是因為台灣的政治立場特別多元,電視台怕得罪任何一方觀眾吧。現在連YouTube上的網路節目也開始學這套,只能說這種免責文化已經深植台灣媒體圈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意思

3. 誰決定要在節目中加入『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聲明?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電視台內部的分工機制。通常這種免責聲明不是單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製作團隊、法務部門和主管共同討論後的結果。畢竟在台灣媒體環境中,節目內容可能涉及敏感議題,為了避免爭議和法律風險,加上這句聲明已經成為業界常態。

一般來說,節目製作流程中會有幾個關鍵角色參與決策:

決策角色 主要考量點 常見情境
節目製作人 內容適切性、觀眾反應 來賓發言較具爭議性時主動建議加入
電視台法務 法律風險、過往判例 審核節目腳本時要求補充聲明
頻道主管 品牌形象、整體政策 新節目開播前統一規範
廣告業務部門 贊助商權益 避免爭議內容影響廣告合作

實際運作上,現在很多台灣電視台會把這類聲明寫進標準作業流程。特別是談話性節目或政論節目,製作人通常會在腳本階段就先標註需要加註聲明的段落。有些資深製作人分享過,他們甚至會準備不同版本的聲明,像是「來賓意見僅供參考」或「本台對上述說法不予置評」,根據當集內容的敏感程度做調整。

有趣的是,這種聲明雖然看似制式化,但背後其實反映台灣媒體環境的特殊性。一方面要保障言論自由,讓不同立場的來賓能暢所欲言;另一方面電視台也要保護自己,避免因為單一來賓的發言引發不必要的風波。所以下次看到這行字出現在螢幕上時,就能理解這是經過多方考量的結果啦!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意思」這句話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新聞報導或談話性節目結束時,總…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