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名冷知識:高雄以前叫打狗? | 台北為什麼叫台北?地名秘密大公開 | 台南地名由來超有趣!你知道幾個?
by fengshuipbn
目錄

台灣地名的有趣故事
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天經過的街道、生活的城市,這些台灣地名由來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每個地名背後都藏著超有趣的故事,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經典的例子!
先從高雄說起吧,這個現在繁華的港都,最早其實叫「打狗」喔!這可不是在罵人,而是源自平埔族馬卡道語的「Takau」,意思是「竹林」。後來日本人覺得發音不夠威風,才改成日文發音相近的「高雄」(Takao)。像這樣因為原住民語而來的台灣地名還有很多,像是「艋舺」來自凱達格蘭語的「Bangka」,意思是獨木舟,因為當初這裡是原住民划船交易的地方。
台灣有些地名跟地理環境超有關聯,一看就知道當地特色。比如說「九份」,就是因為早期這裡只有九戶人家,物資都要分成九份而得名;「暖暖」則是因為基隆河在這裡彎彎曲曲,河水看起來很溫暖的樣子。這些名字是不是都超有畫面感?
地名 | 由來故事 |
---|---|
台北 | 「台」指台灣,「北」指方位,就是台灣北部之意 |
台南 | 鄭成功時期稱為「承天府」,清朝改稱「台灣府」,後來因位置在台灣南部改稱台南 |
台中 | 清朝時位於台灣中部,故稱「台中」 |
花蓮 | 源自阿美族語「Kilang」,意思是「急流」 |
澎湖 | 明朝稱為「平湖」,因港外波濤洶湧,港內平靜如湖而得名 |
還有些地名跟歷史事件有關,像是「成功」這個地方,就是為了紀念鄭成功而命名的;「左營」則是因為清朝時期在這裡駐紮了「左營」軍隊。這些地名就像時光膠囊一樣,把歷史故事保存了下來。現在走在台灣各地,看到路牌時不妨多留意一下,說不定就能發現更多有趣的在地故事呢!
為什麼台灣叫『台灣』?原來跟這個原住民語有關!其實「台灣」這個名稱的由來,跟我們熟知的西拉雅族原住民語有密切關係。早期漢人移民來到這片土地時,聽到當地原住民稱呼這塊土地為「Tayouan」或「Taian」,意思是「濱海之地」或「外來者」,後來慢慢演變成我們現在說的「台灣」。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明朝的文獻中,後來被荷蘭人、西班牙人等外來統治者沿用,最後成為這座島嶼的正式名稱。
說到台灣名稱的演變,其實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在荷蘭統治時期,他們把這裡稱為「Formosa」,意思是「美麗之島」,這個名字在國際上流傳了很久。不過當地人還是習慣用「台灣」來稱呼自己的家園。清朝時期,官方文件也開始使用「台灣」這個名稱,漸漸地就固定下來了。
這裡幫大家整理一下台灣名稱的演變過程:
時期 | 名稱 | 來源 | 備註 |
---|---|---|---|
原住民時期 | Tayouan/Taian | 西拉雅語 | 意思是「濱海之地」 |
荷蘭時期 | Formosa | 葡萄牙語 | 意思是「美麗之島」 |
明鄭時期 | 東都/東寧 | 漢語 | 鄭成功政權的稱呼 |
清朝時期 | 台灣 | 官方正式名稱 | 一直沿用至今 |
除了名稱的由來,台灣在不同時期還有許多別稱,像是「福爾摩沙」、「蓬萊仙島」、「鯤島」等等,每個名字背後都有它的故事。不過最特別的還是「台灣」這個稱呼,因為它直接來自於這塊土地最早的主人—原住民的語言。現在我們每天說的「台灣」,其實已經傳承了數百年的歷史,連結著這座島嶼上不同族群的記憶。
台北地名怎麼來的?從『大加蚋』到『台北』的演變故事,其實藏著這座城市發展的縮影。很多人不知道,現在繁華的台北市中心,最早是凱達格蘭族「大加蚋社」的領地,平埔族語中「加蚋」指的是沼澤或濕地,因為當時這一帶到處都是水田跟埤塘,完全就是個水鄉澤國啊!
清朝時期漢人移民越來越多,開始把這裡叫做「艋舺」(現在萬華一帶),後來因為淡水河航運發達,慢慢往北發展到「大稻埕」。直到1875年清朝設立「台北府」,才正式出現「台北」這個名字,意思就是「台灣之北的府城」。不過那時候的台北府範圍跟現在差很多,主要還是在大稻埕那一帶呢!
時期 | 地名 | 範圍 | 特色 |
---|---|---|---|
原住民時期 | 大加蚋 | 台北盆地 | 凱達格蘭族聚落 |
清領初期 | 艋舺 | 萬華地區 | 河港貿易興盛 |
清領後期 | 台北府 | 大稻埕周邊 | 官方行政中心 |
日治時期 | 台北市 | 城牆內區域 | 現代化都市規劃 |
日本人來台後,把台北府城牆拆掉重新規劃,範圍擴大到現在的中正、大同區一帶,還蓋了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博物館這些洋式建築。那時候開始有「台北市」的稱呼,不過真正變成我們現在知道的台北市,還要等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把周邊的松山、景美這些地方都劃進來,才形成現在的規模。每次走在台北街頭,想到腳下可能曾經是沼澤或稻田,就覺得特別有趣!
高雄以前叫『打狗』?揭秘這個超有趣的地名由來,原來這個我們熟悉的港都名字背後藏著一段超特別的歷史故事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連在地高雄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冷知識,保證讓你下次去高雄玩的時候可以跟朋友炫耀一下~
說到「打狗」這個名字,其實是源自於平埔族馬卡道族的語言「Takau」,意思是「竹林」。早期高雄這一帶長滿了竹子,當地原住民就用這個詞來稱呼這塊地方。後來漢人來了之後,就用閩南語發音相似的「打狗」來記錄這個地名,聽起來雖然有點搞笑,但可是貨真價實的歷史痕跡喔!
這裡幫大家整理一下高雄地名的演變過程:
時期 | 地名 | 由來 |
---|---|---|
原住民時期 | Takau | 馬卡道族語「竹林」之意 |
荷蘭時期 | Tancoia | 荷蘭人根據發音記錄 |
明鄭時期 | 打狗 | 閩南語音譯 |
日治時期 | 高雄 | 日本人改為發音相近的日文漢字 |
日本人後來在1920年覺得「打狗」這個名字不夠文雅,就把它改成發音相近的「高雄」(日文讀作Taka-o),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不過有趣的是,現在高雄還保留了很多跟「打狗」有關的地名,像是打狗英國領事館、打狗驛(現在的鼓山車站),這些都是見證這段歷史的重要地標。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高雄港的發展。從打狗時期開始,這裡就是個重要的漁港,後來慢慢發展成現在台灣最大的國際商港。每次走在駁二藝術特區,看著那些老倉庫,都會讓人想起這座城市從竹林密佈的小漁村變成現代化大港口的傳奇故事呢!
目錄 台灣地名的有趣故事 台灣地名的有趣故事 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天經過的街道、生活的城市,這些台灣地名由來到底…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