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超有趣!這些你都懂嗎? | 文創產業在做啥?一次搞懂 | 台灣文化產業的賺錢秘密
by fengshuipbn

大家常聽到「文化產業有哪些」這個問題,其實涵蓋範圍超廣的啦!從我們每天接觸的影視音樂,到傳統工藝、表演藝術,甚至連遊戲和設計都算在內。台灣的文化產業這幾年發展得超快,政府也很重視,還特別訂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來推動呢!
先來看看最常見的幾大類文化產業吧:
產業類別 | 具體內容 |
---|---|
視覺藝術 | 繪畫、雕塑、攝影、裝置藝術等 |
表演藝術 | 戲劇、舞蹈、音樂會、傳統戲曲 |
影視音產業 | 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紀錄片 |
出版產業 | 書籍、雜誌、報紙、電子出版 |
工藝產業 | 陶瓷、木雕、金工、染織等傳統工藝 |
文化資產應用 | 古蹟修復、文創商品開發 |
創意生活 | 特色民宿、主題餐廳、文創園區 |
數位內容 | 遊戲開發、動畫製作、AR/VR應用 |
說到就業方向,讀文化產業相關科系的同學出路其實很多元。有人進博物館策展,有人在文創公司做產品開發,還有人自己開工作室接案。像台北華山、松菸這些文創園區就聚集了超多相關企業,每次去逛都能感受到滿滿的創意能量。
台灣的文化產業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很會把傳統元素變出新花樣。像是把廟宇圖案做成潮T,或是用客家花布設計現代家具,這種混搭風格在國際上也很受歡迎。最近幾年政府推動的「文化內容策進院」就在幫忙把這些創意推向國際市場。
如果要投資文化產業,可以關注文創類股的表現。有些做遊戲開發的公司股價波動很大,但像誠品這種經營文創通路的老品牌就相對穩定。不過要提醒的是,文化產業的產值有時候很難用數字量化,畢竟創意這種東西本來就很難用錢來衡量嘛!
文化產業到底包含哪些內容?一次搞懂所有類別
講到文化產業,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電影、音樂這些,但其實範圍比你想的還要廣很多啦!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一下,讓你知道原來我們生活中這麼多東西都算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從傳統工藝到數位內容,這些都是台灣正在蓬勃發展的文化經濟喔!
先來看個簡單的表格,把主要類別列出來:
類別 | 具體內容例子 |
---|---|
影視音產業 | 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Podcast |
出版產業 | 書籍、雜誌、報紙、電子書 |
表演藝術 | 戲劇、舞蹈、音樂會、傳統戲曲 |
視覺藝術 | 繪畫、雕塑、攝影、裝置藝術 |
文化資產 | 古蹟修復、文物保存、傳統工藝 |
數位內容 | 遊戲、動畫、VR/AR、網路創作 |
創意生活 | 文創商品、特色餐廳、主題展覽 |
影視音產業應該是最多人熟悉的,像我們每天追的台劇、愛聽的獨立音樂,甚至是最近很紅的YouTuber創作都算在內。這塊在台灣發展得特別好,很多作品都紅到國際去了,真的是台灣之光!
出版產業雖然這幾年受到網路影響很大,但還是有很多優質的出版社在努力。而且現在電子書越來越方便,連漫畫都可以在手機上看,這種轉型也算是文化產業的創新啦。
表演藝術這塊可能有些人比較少接觸,但其實台灣的劇場生態很活躍,從傳統的歌仔戲到現代舞團都有固定觀眾。最近還有很多小劇場在做實驗性演出,看完真的會讓人思考很多。
數位內容可以說是現在最火紅的,年輕人最愛的遊戲開發、動畫製作都屬於這一塊。台灣其實有很多厲害的團隊在做國際案子,只是比較低調而已。這行業雖然競爭激烈,但機會也很多,是很多創意人的新選擇。
為什麼台灣要發展文化產業?背後的經濟價值大公開
台灣雖然地方不大,但文化底蘊超級豐富!從廟口歌仔戲到文青最愛的獨立書店,這些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寶藏。發展文化產業不只是為了保存傳統,更是一門好生意。你知道嗎?光是202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就突破新台幣9000億,養活超多創作者跟相關工作者,根本是隱形經濟引擎!
文化產業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帶動周邊商機。舉例來說,一部爆紅的台劇不只賺版權費,還能拉抬拍攝場景的觀光人潮,周邊商品更是賣到翻。像《想見你》讓台南老屋爆紅,《俗女養成記》帶動嘉義觀光,這種「文化IP變現」的模式,現在連地方政府都搶著投資!
文化產業類型 | 年產值(新台幣) | 就業人數 | 特色案例 |
---|---|---|---|
影視音產業 | 1200億 | 3.2萬人 | 《咒》創台灣恐怖片票房紀錄 |
文創設計 | 650億 | 1.8萬人 | 故宮聯名商品年銷破億 |
表演藝術 | 280億 | 0.9萬人 | 雲門舞集國際巡演 |
數位內容 | 2100億 | 4.5萬人 | 《還願》遊戲全球熱銷 |
而且文化產業還能幫台灣在國際上刷存在感!韓國靠K-pop讓全世界認識他們,台灣也有機會啊。像霹靂布袋戲進軍日本Netflix,滅火器樂團登上國外音樂節,這些都是「文化輸出」的成功例子。當老外愛上我們的創作,自然會想來台灣玩、買台灣產品,這種軟實力帶來的經濟效益,比單純賣代工產品更有長期價值。
更不用說文化產業能讓年輕人找到新出路。現在一堆返鄉青年把老宅改造成咖啡廳或工藝工作室,用創意活化沒落的鄉鎮。這些事業規模或許不大,但集合起來就是一股改變地方經濟的力量,還能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的問題,根本一舉多得!
文化產業工作者都在做什麼?實際工作內容全解析,這個問題其實涵蓋範圍超廣的啦!從傳統藝術到數位內容,每個領域的工作內容差很大,但共同點都是要讓文化被更多人看見。今天就來聊聊幾個主要領域的實際工作日常,讓你對這行有更清楚的認識。
首先講講最常見的活動企劃人員,這些人根本就是文化產業的「活動小蜜蜂」!從廟會、音樂祭到文創市集,他們要搞定場地、贊助、宣傳所有細節。最忙的時候可能早上在跟政府單位開會,下午跑去跟街頭藝人談合作,晚上還要熬夜改企劃書。而且台灣的文化活動常常要結合在地特色,像最近很紅的「老街再生計畫」,就要懂得把傳統元素包裝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再來是內容創作者,這群人現在可紅了!不管是寫部落格、拍YouTube還是做Podcast,重點是要把文化題材變得有趣。舉例來說,有些團隊專門用動畫講台灣歷史,或是把傳統歌仔戲改編成漫畫。他們的工作日常就是不斷腦力激盪,找新的方式說故事,還要隨時關注網路趨勢,知道現在流行什麼梗可以拿來用。
最後不能不提文化行政人員,這些人是讓整個產業運轉的「隱形推手」。在公部門或基金會工作的他們,要處理補助申請、策劃長期文化政策,甚至還要協調藝術家和社區居民的衝突。雖然工作看起來很文書,但其實要有很強的抗壓性,畢竟常常要同時應付上級要求和民眾期待。
職位類型 | 主要工作內容 | 常見挑戰 |
---|---|---|
活動企劃 | 籌辦文化活動、協調各方資源 | 預算有限、時間壓力大 |
內容創作者 | 產出文化相關數位內容、社群經營 | 保持創意、流量競爭激烈 |
文化行政人員 | 政策執行、補助案審核、社區溝通 | 平衡各方利益、法規限制 |
說到展演相關工作,舞台監督和技術人員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角色。這些人可能同時要懂傳統戲曲的鑼鼓點和現代劇場的燈光程式,工作現場常常聽到他們拿著對講機大喊「Q點到了沒?」或是「麥克風又feedback了!」。特別是台灣近年流行跨界演出,像是京劇混搭電子音樂,技術團隊就要想辦法讓這些元素在舞台上完美融合。
目錄 文化產業到底包含哪些內容?一次搞懂所有類別 為什麼台灣要發展文化產業?背後的經濟價值大公開 大家常聽到「…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