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不回家?3個你不知道的都市鳥類秘密 | 為什麼燕子今年不築巢?專家這樣説 | 屋簷下的空巢:燕子消失的真相
by fengshuipbn
最近發現公司樓下的燕巢空了好久,這才驚覺「燕子不回巢」的狀況越來越常見。以前總覺得燕子是戀家的生物,每年都會回到同個地方築巢,但現在連牠們都開始改變習性了。這讓我想起前陣子看到的新聞,說因為都市熱島效應和環境改變,很多燕子的遷徙路線都跟以前不一樣了。
說到燕子選擇新家的原因,其實跟我們人類找房子很像,都要考慮很多現實因素。我整理了一些可能影響燕子回巢的關鍵點:
影響因素 | 傳統環境 | 現代變化 |
---|---|---|
溫度 | 四季分明 | 都市熱島效應明顯 |
食物來源 | 農田昆蟲豐富 | 農藥使用減少昆蟲量 |
築巢地點 | 傳統屋簷 | 現代建築玻璃幕牆難築巢 |
噪音干擾 | 較安靜 | 交通與施工噪音增加 |
記得小時候阿嬤家簷下總是有燕子飛進飛出,那時候覺得牠們嘰嘰喳喳的聲音很吵,現在想起來反而懷念。現在很多老房子都改建了,那些適合燕子築巢的屋簷結構越來越少,加上都市空氣品質變差,昆蟲數量減少,難怪燕子要另覓新家。
我問了在鳥會工作的朋友,他說這幾年確實收到很多民眾反映燕子不回來的情況。有些社區甚至發起「歡迎燕子回家」的活動,特意保留舊建築的燕巢,或在新建築設計時就預留適合燕子居住的空間。不過效果好像有限,畢竟環境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上個月去鄉下玩,發現那裡的燕子還是很多。老一輩的人說,燕子很聰明,知道哪裡適合生活。或許牠們不是不戀舊巢,只是在尋找更適合生存的地方。這讓我想起現在很多年輕人北漂工作的現象,某種程度上跟燕子不回巢還真有點像。
最近有網友在社團發問「燕子為何不回家?5個讓燕子不回巢的常見原因」,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住在透天厝或老房子的台灣人都遇過。燕子不回家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多半跟環境變化有關,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最常見的情況,讓你能對症下藥。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巢穴被破壞了。台灣夏季颱風多,強風暴雨很容易把燕子的泥巢打壞,特別是那種築在騎樓或陽台轉角的巢。燕子是很念舊的動物,但如果發現巢不見了或破損嚴重,牠們可能就會另覓新家。另外像是附近施工的震動、人為拆除鳥巢,也都會讓燕子不敢回來。
第二個原因是食物來源減少。燕子主要吃飛蟲,如果附近農田噴灑農藥、或是環境過度消毒,導致昆蟲變少,燕子自然會遷移到食物更豐富的地方。特別是現在很多社區為了防登革熱拼命噴藥,無形中也影響了燕子的覓食環境。
常見原因 | 具體情況 | 發生機率 |
---|---|---|
巢穴破壞 | 颱風、人為拆除、施工震動 | 高 |
食物短缺 | 農藥噴灑、環境消毒 | 中高 |
天敵威脅 | 貓、蛇、猛禽出沒 | 中 |
環境變吵 | 新增機器噪音、施工 | 中 |
光害影響 | 夜間照明過強 | 低 |
再來是天敵的威脅增加。現在都市裡野貓越來越多,有些貓會守在燕巢下面等小燕子掉下來。另外像蛇、大型鳥類這些天敵如果出現在附近,敏感的燕子媽媽為了保護幼鳥,可能會選擇搬家。特別是繁殖季的時候,燕子對安全性格外重視。
環境噪音也是重要因素。燕子喜歡安靜的環境,如果附近突然新增冷氣主機、抽水馬達這些持續性噪音,或是開始長期施工,都會讓燕子感到壓力。有些老一輩的人說,連洗衣機放在騎樓運轉的聲音,都可能影響燕子回巢的意願。
最後比較少人注意到的是光害問題。現在很多街道晚上燈火通明,特別是那種直射燕巢的探照燈或霓虹燈,會打亂燕子的作息。燕子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巢位附近夜間太亮,牠們可能會覺得不夠隱蔽而選擇離開。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大家有沒有發現屋簷下的燕子好像變少了?這就讓人想問「什麼時候燕子會開始不回巢?季節變化的影響」其實跟台灣的氣候變化息息相關。燕子是典型的候鳥,牠們的遷徙行為跟溫度、食物來源都有密切關係,通常我們可以從幾個跡象觀察到燕子準備離巢的時間點。
在台灣,燕子的活動週期大致可以這樣看:
月份 | 燕子行為 | 環境變化 |
---|---|---|
3-5月 | 築巢繁殖 | 春雨綿綿,昆蟲增多 |
6-8月 | 育幼離巢 | 颱風季來臨,氣溫飆升 |
9-10月 | 集結遷徙 | 東北季風增強,食物減少 |
11-2月 | 南下越冬 | 台灣氣候轉涼 |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幾年氣候異常真的讓燕子的行為模式有點改變。像去年夏天特別熱,我們家附近的燕子七月中就開始不見蹤影,比往年早了快一個月。里長伯說可能是連續高溫讓昆蟲變少,小燕子還沒完全長大就被爸媽帶著提前搬家了。
觀察燕子巢也是個有趣的事情。如果你發現巢裡沒有燕子進出,而且巢邊開始出現蜘蛛網或灰塵,那大概就是牠們已經啟程了。不過要小心分辨喔,有時候只是暫時出去覓食,特別是早上跟傍晚這兩個時段最容易看到燕子群飛回來休息。我阿嬤都說要看燕子有沒有在整理巢穴,如果連巢邊的羽毛跟草枝都沒在修補,那就是真的準備要離開啦。
最近有鳥友在討論「哪裡最容易觀察到燕子不回巢的現象?台灣各地案例」,其實這個狀況在台灣不少地方都能發現。燕子不回來築巢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環境改變、食物減少,或是建築結構不適合了。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比較常見的觀察點,讓大家了解這些可愛的小鄰居為什麼會搬家。
首先在都市區,像是台北市的老街區就蠻明顯的。以前傳統騎樓底下總能看到燕巢,現在很多都空蕩蕩的。主要是因為建築翻新後,磁磚太光滑讓燕子沒辦法黏土築巢,加上空調外機的熱風也會讓牠們不舒服。台中火車站周邊也是類似情況,改建後的新建築少了適合築巢的角落。
再來看看中南部農業區,雲林、嘉義一帶的傳統三合院,過去是燕子的最愛。但現在很多老宅都閒置或改建,農田也減少了,昆蟲變少讓燕子找不到足夠食物。有些農民說,以前這時候早就看到燕子來築巢了,現在卻遲遲不見蹤影。
地區 | 觀察地點 | 可能原因 |
---|---|---|
台北市 | 大同區、萬華區老街 | 建築翻新、磁磚太光滑 |
台中市 | 火車站周邊 | 新建築缺乏築巢空間 |
雲林縣 | 傳統三合院 | 老宅閒置、農田減少 |
高雄市 | 鳳山區舊部落 | 環境污染、食物鏈受影響 |
沿海地區像是台南安平、高雄梓官,這些地方的燕群數量也有減少趨勢。漁港周邊的燕巢很多都廢棄了,可能是漁業活動改變導致昆蟲分布不同,或是港區建設影響了牠們的棲息環境。有些老一輩的漁民還記得以前燕子滿天飛的景象,現在真的差很多。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東部的狀況。花蓮市區有些老店家的騎樓,店主會特別保留燕巢不清理,但即使這樣還是發現燕子不太回來了。可能是整體環境變化太大,光保留幾個巢位還是不夠。台東的池上、關山一帶,雖然稻田多,但農藥使用方式改變也可能影響燕子的食物來源。
最近發現公司樓下的燕巢空了好久,這才驚覺「燕子不回巢」的狀況越來越常見。以前總覺得燕子是戀家的生物,每年都會回…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