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身體部位保養你做對了嗎? | 台灣人最常忽略的5個身體部位 | 身體部位英文這樣記超簡單
by fengshuipbn
身體部位的日常保養小知識
每天我們都在使用各種身體部位,但你真的了解怎麼照顧它們嗎?從頭到腳的保養其實有很多小細節要注意,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保養撇步。
先來看看幾個主要身體部位容易遇到的問題:
| 身體部位 | 常見問題 | 保養重點 |
|---|---|---|
| 臉部 | 出油、長痘痘 | 每天清潔2次,選擇適合膚質的保養品 |
| 頸部 | 細紋、鬆弛 | 擦臉時順便保養,別忘記防曬 |
| 雙手 | 乾燥、粗糙 | 勤擦護手霜,做家事戴手套 |
| 膝蓋 | 暗沉、角質厚 | 定期去角質,保濕要做好 |
| 腳跟 | 龜裂、厚繭 | 泡軟後磨皮,睡前厚擦乳霜 |
說到臉部保養,很多人都會忽略頸部這個重要部位。其實頸部的皮膚比臉部更薄,更容易出現細紋和鬆弛。我自己有個習慣,每次擦完臉部保養品後,一定會把多餘的乳液往頸部帶,這樣才不會讓臉和脖子出現色差。特別是夏天穿低領衣服的時候,頸部的防曬更是不能馬虎,不然很容易曬出難看的頸紋。
手部保養也是很多人會忽略的部分。我們每天洗手那麼多次,再加上酒精消毒,手部皮膚很容易變得乾燥粗糙。我包包裡一定會隨身攜帶一條護手霜,洗完手就馬上補擦。做家事的時候更是要注意,洗碗、打掃時戴上手套,可以避免清潔劑直接傷害手部皮膚。特別是現在疫情期間,勤洗手的同時也要記得勤保養啊!
腳部的保養常常被忽略,直到夏天要穿涼鞋才發現腳跟龜裂。其實只要每週花點時間泡腳,用浮石輕輕磨去厚繭,睡前擦上厚厚的乳霜再穿上襪子,隔天起床就能感受到腳底變得柔嫩很多。膝蓋和手肘這些容易堆積角質的部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保養,記得動作要輕柔,不要太用力摩擦喔!

為什麼台灣人特別容易肩膀痠痛?原來跟這個習慣有關!最近越來越多朋友在抱怨肩膀硬得像石頭,尤其上班族幾乎人人都有這個困擾。其實這跟我們日常的「低頭族」習慣密不可分,從早上睜眼滑手機到辦公室盯電腦,不知不覺就讓肩膀承受了巨大壓力。
根據物理治療師的觀察,台灣人肩膀痠痛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成這幾點:
| 主要原因 | 具體表現 | 影響程度 |
|---|---|---|
| 長時間低頭 | 滑手機、看電腦時頭部前傾 | ⭐⭐⭐⭐⭐ |
| 姿勢不良 | 駝背、聳肩等錯誤姿勢 | ⭐⭐⭐⭐ |
| 缺乏運動 | 肌肉僵硬、血液循環差 | ⭐⭐⭐ |
| 壓力大 | 不自覺肌肉緊繃 | ⭐⭐ |
最可怕的是,當我們低頭看手機時,脖子承受的重量會暴增到原本的5倍!想像一下一顆保齡球掛在脖子上的感覺,難怪下班後肩膀總是又酸又痛。而且台灣人特別愛在捷運上、吃飯時拼命滑手機,這個習慣真的該改改了。
辦公室環境也是幫兇之一,很多人電腦螢幕擺太低,逼得我們不得不低頭工作。鍵盤放太遠會讓肩膀前傾,滑鼠用太久則會導致單邊肩膀過度使用。這些小細節累積起來,就變成揮之不去的肩頸痠痛。
物理治療師建議,每30分鐘就要起來動一動,做個簡單的「下巴後縮」動作,把頭往後靠到想像中的牆壁。這個小動作能立刻減輕頸椎壓力,比貼痠痛藥布還有用。另外也要注意手機要拿高一點,最好跟眼睛同高,才不會讓脖子前傾變成「烏龜頸」。
上班族必看!如何用簡單動作舒緩久坐造成的腰部不適,這絕對是每天黏在辦公椅上的你一定要學起來的實用技巧。台灣上班族平均每天坐超過8小時,腰痠背痛根本是標配,但其實只要利用零碎時間做幾個簡單動作,就能有效放鬆緊繃的腰部肌肉。
首先推薦「椅子上的貓牛式」,這個動作連去茶水間裝水時都能做:雙手扶膝,吸氣時把脊椎往下凹(像牛一樣抬頭挺胸),吐氣時拱背收腹(像貓一樣弓起背部)。重點是要感受腰部肌肉的伸展,每個動作停留5秒,重複10次就能明顯感覺腰部沒那麼僵硬。記得辦公椅要選穩固的,不然可能會滑來滑去很危險。
另外分享三個隨時可做的站立伸展動作:
| 動作名稱 | 執行方式 | 注意事項 |
|---|---|---|
| 扶牆側彎 | 單手扶牆,另一手向上延伸向側邊彎曲 | 骨盆保持中立不要歪斜 |
| 轉腰畫圈 | 雙手叉腰,用腰部力量畫大圓圈 | 速度要慢,感受肌肉牽引 |
| 後仰伸展 | 雙手托住後腰,輕微後仰停3秒 | 幅度不用大,有緊繃感即可 |
特別提醒大家,這些動作都要配合呼吸才有效果,千萬不要憋氣做。如果公司有樓梯,建議每小時起身爬兩層樓梯再搭配這些伸展,效果會更好。辦公室冷氣通常很強,記得先在腰部圍件外套或小毯子保暖,肌肉在低溫下更容易緊繃受傷。
最後要說的是,雖然這些動作都很溫和,但若執行時有刺痛感就要立刻停止。很多上班族都是等到腰痛到不行才去看醫生,平常多花三分鐘動一動,絕對比之後花三小時復健來得划算啦!

手指關節卡卡響是警訊嗎?醫師教你分辨正常與異常
最近是不是常常覺得手指關節動一動就會發出「喀喀」聲?這種情況在台灣其實很常見,尤其是早上起床或是長時間打電腦後特別明顯。很多人會擔心這是不是關節退化的前兆,其實不一定喔!醫師表示,關節發出聲音有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關鍵要看有沒有伴隨其他不舒服的症狀。
先來看看最常見的「生理性彈響」,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關節腔內的氣泡破裂,或是肌腱滑過骨頭凸起處發出的聲音。特點是聲音清脆、不會痛,而且按壓關節也不會有不適感。像有些人習慣性掰手指,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醫師提醒,雖然這種彈響無害,但過度頻繁地刻意製造聲響,長期下來可能會讓關節變得鬆弛,還是要適可而止。
至於需要留意的「病理性彈響」,通常會伴隨以下幾種狀況:關節活動時會痛、按壓有明顯痛點、關節周圍腫脹或發熱,甚至影響日常動作。這種情況可能是關節炎、肌腱炎或韌帶損傷的徵兆,特別是40歲以上的族群更要提高警覺。如果發現彈響頻率增加,而且開始有不舒服的感覺,建議盡快掛號看復健科或骨科。
| 類型 | 特徵 | 常見原因 | 是否需要就醫 |
|---|---|---|---|
| 生理性彈響 | 聲音清脆、無疼痛感、按壓無不適 | 關節腔氣泡破裂、肌腱滑動 | 通常不用 |
| 病理性彈響 | 伴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 | 關節炎、肌腱炎、韌帶損傷 | 建議就醫檢查 |
平常可以觀察自己的關節狀況,如果只是偶爾發出聲音但沒有任何不適,通常不用太緊張。但要記得適度活動手指,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像是滑手機或打電腦每30分鐘就要休息一下。簡單的手指伸展操也很推薦,把手指慢慢往後扳停留5秒,或是握拳再張開重複10次,都能幫助關節保持靈活度。
目錄 身體部位的日常保養小知識 手指關節卡卡響是警訊嗎?醫師教你分辨正常與異常 身體部位的日常保養小知識 每天…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