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超有戲!家庭生活大公開 | 5個讓家庭更幸福的小秘訣 | 台灣家庭必備的10個生活神器
by fengshuipbn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家庭這個溫暖的主題。在台灣,家庭觀念特別重要,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相處模式和故事。說到家庭,就不得不提到現代科技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家庭生活,像是用Google相簿分享家庭照片,或是透過Google Meet讓分隔兩地的家人視訊團聚。
我們家就是一個典型的台灣小家庭,成員雖然不多但感情很好。下面這個表格簡單列出我們家的基本資訊:
成員 | 年齡 | 角色 | 興趣 |
---|---|---|---|
爸爸 | 52歲 | 一家之主 | 園藝、看新聞 |
媽媽 | 50歲 | 家庭主婦 | 烹飪、追劇 |
我 | 28歲 | 上班族 | 攝影、旅遊 |
妹妹 | 25歲 | 研究生 | 畫畫、寵物 |
平常最喜歡全家一起用Google搜尋旅遊景點,規劃週末的小旅行。媽媽總會把找到的食譜存在Google雲端硬碟,方便隨時查看;爸爸則愛用Google地圖找路,雖然常常還是會迷路讓我們哭笑不得。記得有次全家去阿里山玩,就是靠著Google相機的星空模式,拍下超美的銀河照片,現在都還是我們家的手機桌布呢!
現代家庭生活真的離不開這些科技工具,特別是像我們這種雙薪家庭,平時大家都忙,但只要打開Google日曆就能知道彼此行程,方便安排家庭聚會時間。妹妹還教會爸媽用Google翻譯,讓他們出國玩的時候不再害怕語言不通。這些數位工具讓我們的家庭連結更加緊密,就算物理距離很遠,心還是靠得很近。
誰是你的家人?認識家庭成員的稱呼與關係
在台灣,我們常常會用一些特別的稱呼來叫家人,這些稱呼不只是稱謂,更代表著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從小到大,我們可能都聽過阿公、阿嬤、舅舅、阿姨這些稱呼,但你知道這些稱呼背後代表的具體關係嗎?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台灣常見的家庭成員稱呼,讓你下次見到親戚時不會叫錯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最常見的直系親屬稱呼。爸爸媽媽大家都懂,但你知道「阿公」是爸爸的爸爸,「阿嬤」是爸爸的媽媽嗎?而媽媽那邊的祖父母,我們通常會叫「外公」和「外婆」,這樣區分起來就很清楚。至於兄弟姊妹的孩子,我們會叫「姪子」或「姪女」,如果是自己小孩的孩子,那就是「孫子」或「孫女」啦!
再來看看旁系親屬的稱呼,這部分有時候會讓人搞混。比如說,爸爸的兄弟我們叫「伯父」或「叔叔」,而媽媽的兄弟則是「舅舅」。爸爸的姊妹叫「姑姑」,媽媽的姊妹叫「阿姨」。這些稱呼在台灣家庭中很常見,但如果不熟悉的話,真的會叫錯人,尤其是過年團圓時,親戚一多就容易搞混。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幫助你快速理解這些稱呼:
稱呼 | 關係說明 | 備註 |
---|---|---|
阿公 | 爸爸的爸爸 | 也稱「祖父」 |
阿嬤 | 爸爸的媽媽 | 也稱「祖母」 |
外公 | 媽媽的爸爸 | 也稱「外祖父」 |
外婆 | 媽媽的媽媽 | 也稱「外祖母」 |
伯父 | 爸爸的哥哥 | 年紀比爸爸大 |
叔叔 | 爸爸的弟弟 | 年紀比爸爸小 |
姑姑 | 爸爸的姊妹 | 不分年紀大小 |
舅舅 | 媽媽的兄弟 | 不分年紀大小 |
阿姨 | 媽媽的姊妹 | 不分年紀大小 |
姪子/姪女 | 兄弟姊妹的兒子/女兒 | 自己兄弟姊妹的小孩 |
孫子/孫女 | 自己兒女的兒子/女兒 | 自己小孩的小孩 |
當然,每個家庭的習慣可能有點不同,有些人會用「阿伯」來叫爸爸的哥哥,或是用「阿姑」來叫爸爸的姊妹,這些都是台灣常見的變體稱呼。最重要的是,記得這些稱呼背後的關係,這樣才不會在家族聚會時鬧笑話喔!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問:「什麼時候該帶家人去健檢?家庭健康管理時機」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些關鍵時間點真的要注意。台灣人常常等到身體出狀況才想到檢查,這樣真的母湯啦!健檢就像車子定期保養一樣,提早發現小問題才不會變成大麻煩。
先說說小朋友的部分,很多家長以為孩子活蹦亂跳就不用檢查,但其實國民健康署建議7歲以下每年一次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特別是上小學前(約5-6歲)那次超重要,要確認視力、聽力發展有沒有跟上,不然開學後坐後排看不到黑板就慘了。青少年時期(12-18歲)則建議每2年一次基礎檢查,這時候荷爾蒙變化大,順便看看有沒有脊柱側彎或生長遲緩。
至於成年人就更不能偷懶了,這邊整理個簡單表格給大家參考:
年齡層 | 建議檢查頻率 | 重點項目 |
---|---|---|
30-39歲 | 每2-3年 | 三高、肝功能、甲狀腺 |
40-49歲 | 每年 | 加上腸胃鏡(尤其有家族史) |
50歲以上 | 每年 | 骨密度、心血管、腫瘤標記 |
特別要提醒的是,女生20歲開始就要定期做抹片檢查,30歲後再加乳房超音波。男生則建議40歲後每年做PSA前列腺檢查,我爸就是50歲才第一次做,結果發現指數偏高,還好後來追蹤沒事。
另外有些特殊狀況也要提早檢查,像我們家阿嬤有糖尿病,所以全家人都會固定驗血糖。如果家人突然體重莫名減輕、容易疲倦,或是長期胃痛、頭痛,別以為吃個成藥就好,這些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我表哥就是一直覺得胃不舒服拖了半年,後來檢查發現是早期胃癌,幸好發現得早現在恢復得很好。
「為什麼我家總是在吵架?改善家庭關係的秘訣」這個問題困擾著不少台灣家庭。其實家人間會起衝突很正常,重點是我們用什麼方式來化解。很多時候吵架不是因為誰對誰錯,而是大家表達需求的方式讓對方覺得不被尊重。比如媽媽嘮叨孩子房間亂,背後可能是擔心孩子生活習慣不好;老公嫌老婆花太多錢買東西,其實是擔心家裡經濟壓力。如果我們能看懂這些隱藏的情緒,就能減少很多無謂的爭執。
家庭衝突常見原因可以歸納成這幾類:
衝突類型 | 常見表現 | 背後需求 |
---|---|---|
生活習慣差異 | 嫌對方太邋遢或太潔癖 | 希望生活空間舒適 |
金錢觀念不同 | 抱怨花費太多或太小氣 | 需要財務安全感 |
教養方式衝突 | 對孩子管教嚴鬆不一 | 擔心孩子未來發展 |
家務分配不均 | 指責對方不做家事 | 渴望被重視與分擔 |
要改善家庭關係,第一步是練習「暫停」的藝術。當感覺火氣上來時,與其當場爆發,不如說:「我們現在情緒都有點激動,要不要先休息10分鐘再談?」這個空檔能讓大腦從情緒模式切換到思考模式。很多夫妻會約定一個「安全詞」,比如突然說「鳳梨酥」,提醒彼此現在講話開始帶刺了,該踩剎車了。
另一個實用技巧是「換句話說」。台灣人講話常常很直接,把「你每次都把襪子亂丟!」改成「如果把襪子放進洗衣籃,我會覺得很開心」,聽起來就完全不同。記得有次鄰居阿嬤分享,她不再罵孫子「整天只會打電動」,而是說「阿嬤煮了你愛吃的滷肉,要不要先來吃再玩?」結果孫子反而更自動自發控制遊戲時間。這種表達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做「非暴力溝通」,重點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
建立家庭儀式感也很重要。像是週末固定全家一起吃早餐,或是每月一次「家庭會議」,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說說最近的心情。台北有位爸爸就在粉絲團分享,他們家發明「讚美便利貼」,每天寫一張稱讚家人的話貼在冰箱上,半年後發現家人互動氛圍整個不一樣了。這些小動作看起來沒什麼,但累積起來就是改變家庭關係的關鍵。
目錄 誰是你的家人?認識家庭成員的稱呼與關係 今天想跟大家介紹家庭這個溫暖的主題。在台灣,家庭觀念特別重要,每…
近期留言